台灣有事就是美國有事
余茂春 (Miles Yu)
英文原文在此:https://t.co/Tl4xYsKKag
在最近的政策闡述中,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台灣議題表明了一項立場,與當前主導全球對台海緊張局勢敘事的觀點截然不同,且意義重大。
當世界多數國家仍陷於北京不遺餘力推動的話語框架,即將台灣描繪為中國“內政問題”、一個“統獨”議題,因而不屬於國際關注範疇,高市早苗女士則完全回避了這一前提。
相反,她將日本的立場建立在日本安全環境中實實在在的地理與戰略現實之上,而非抽象的主權問題或歷史主張。如此一來,她為民主國家,特別是美國,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自身在台灣未來中利害關係的範本。
北京所偏好的敘事-----即台灣“屬於中國”,其他國家應置身事外-----長期影響著全球論述,即便是在對中國的意圖持懷疑態度的民主國家中亦然。
這種框架巧妙地迫使國際社會以中國民族主義的視角,而非以印太地緣政治平衡的視角來看待台灣的安全問題。結果便形成了怯懦的外交詞彙:各國表態“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支持和平解決”、或“維持戰略模糊”,但鮮少清楚說明台灣的命運對自身國家安全意味著什麼。
高市女士則一語道破。她不浪費時間在中國歷史主張或台灣政治地位上爭辯,而是以非凡的清晰度聚焦於這件事對日本造成的影響。她指出,台灣距離日本與那國島不到七十英里。日本關鍵航道、能源運輸線及防衛範圍,都與台灣的空域和海域直接相交。一個由中國控制的台灣,不僅會改變東亞的力量平衡,更會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壓迫日本的南翼,威脅琉球群島、限制日本的海上通道,並將北京的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深深推進至西太平洋。
換言之,若台灣失守,日本的安全也將隨之崩塌。
這種論述與常見以道義或價值為基礎的挺台理由截然不同。它並非出於對一個蓬勃民主國家受到威脅的同情——雖然日本確實擁有這種同情;也不是為了捍衛“國際規範”——儘管東京也十分重視這些規範。相反,高市早苗明確主張:保衛台灣,就是保衛日本。這些利害關係是直接的、具體的,而且毫不含糊地攸關日本的國家利益。
這種重新定位具有兩層重要意義。首先,它避免落入北京偏好的措辭陷阱,如“中國主權”或“統一與臺獨”,這些語言功能上是一種修辭圈套。一旦外國政府接受台灣議題“本質上是中國的所有權問題”,接下來的所有論述都會陷入被動、被限制或被弱化。
其次,它為其他民主國家提供了一個清楚、坦率地闡述自身利益的模板。尤其是華盛頓,應該特別留意。
美國長期以來的對台政策強調的是嚇阻、民主,以及維護和平與穩定。這些原則十分重要,但卻無法充分表達美國所面臨的具體國家利益。
和日本一樣,如果台灣落入北京掌控,美國的戰略環境和自身的國家利益也將徹底改變。
除了台灣在全球晶片製造上的領先地位將落入共產中國手中——這幾乎必然會重創美國經濟——,一個受解放軍控制的台灣也將撕裂第一島鏈,使中國能毫無阻礙地向中太平洋投射軍力。
這也會讓中國掌握區域內最後一個戰略咽喉,進而把其在東海的主張與南海的野心串連起來,實質上將整個西太平洋置於北京的掌控之下。
它還會破壞美國與日本及菲律賓的同盟關係,威脅關島,並摧毀美國作為亞太安全保障者的可信度。
更進一步,它將加速區域民主信心的崩解,並鼓舞其他威權勢力的擴張。更關鍵的是,它將使北京能以直接衝擊美國經濟與安全利益的方式挑戰美國的海空優勢,且影響將持續數十年。
然而,華盛頓仍然主要以支持民主或反對脅迫的語言來處理台灣問題。這些目標固然值得支持,但若要動員持久的全國意志,卻遠遠不夠。
美國需要的是與高市早苗同樣的戰略清晰度:保衛台灣不僅不是台灣自己的問題,甚至也不是主要屬於中國的問題,而是美國自身利益的問題,而且會立即影響美國自己的安全。透過把台灣視為自身利益,而非利他主義的道義施捨,華盛頓才能更有效地向自身以及盟友說明台灣的重要性。
這不只是保護一個民主政體,也不只是避免衝突,而是要防止全球力量平衡出現巨變,避免美國變得更不安全、更不具影響力、更無法塑造國際秩序。
因此,高市早苗的論述不僅提醒日本自身的地緣脆弱性,也是在向美國發出一份戰略邀請:用更現實的眼光看待台灣。
台灣的防衛攸關日本與美國的國家利益。北京希望世界持續在辯論台灣的“地位”。
而高市早苗則建議,民主國家應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地理條件與自己的安全之上。華盛頓應當聽取這項忠告。保衛台灣,在最務實、最深遠的意義上,就是在保衛美國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