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用户会觉得 AI “没那么有用”?
不是 AI 不强,而是我们常常连“到底想要什么”都没说清楚。
很多人第一次用 AI 的体验是这样的:
“诶,它怎么不懂我在说什么?”
“我让它做,结果不对啊?”
“这个东西感觉用起来不太聪明。”
问题往往不在 AI,AJ 分享中提及的“AI 擅长优化,不擅长定义目标”道出了真相。
现在所有 AI 的工作模式,都是一个循环:
人定目标 → AI 生成方案 → 人验证结果 → 调整目标 → AI 继续优化
瓶颈不在于 AI,在人:我们定义不清、也验证不好。
很多人其实说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也不知道结果算不算好。
于是就会觉得:
“怎么 AI 没那么厉害?”
不是它不行,是我们的目标和验收标准太模糊。
这才是白领真正的痛点,也是不少人焦虑“AI 会不会取代我”的根源。
AI 时代,会拆任务、会验结果的人是最不容易被取代的。
能不能把一个几个月才能知道结果的大任务,拆成 100 个一天就能验证的小任务?能不能搭建一个让 AI 大量试错的环境?
做到这两件事,你在 AI 时代就已经站在前排了。
许多公司用不好 AI ,也是因为验证本身就很难。
现实里你会遇到四类让人头疼的任务:
- 多目标冲突:速度要快、成本要低、质量还不能降
- 反馈周期太长:半年才知道这玩法行不行
- 隐性知识太多:全靠老员工的“第六感”
- 强上下文依赖:换个人就得从头摸索
在这些场景里,你根本不能靠结果管理,只能靠过程管理。
但过程管理很贵,我们需要记录:
- 当时的情况
- 考虑了什么
- 为什么这么选
- 结果如何
这超级累,所以大部分公司做不到。
于是就会变成:
知识留在人 → 人走了,知识没了 → 新人重复踩坑 → 公司规模死在知识传递
企业连“人类自己的知识”都没有结构化,AI 就更无从助力优化。
企业内部,降低“记录成本”,是另外一个重要突破机会。
当记录变轻,整个组织的知识开始显性化,任务就能拆,验证就能跑,AI 就能真正介入优化。
学会定义目标 → 拆成小任务 → 建立快速验证机制 → 留下过程痕迹
这会是 AI 时代的核心工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