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博主发文质疑“绿捷”:围标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内定”
一位科普博主近日发文,针对“绿捷非法中标86个校园餐项目”事件作出分析。
他指出,如果公众只把绿捷视为个别违法企业,而不追究其背后的制度性问题,那么吊销一家绿捷,未来还会有“黄捷”“红捷”继续在孩子的午餐上牟利。他强调,招投标领域中“围标”从不是问题的根源,所有串通投标、围标行为,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中标企业已被内定’。
根据11月14日调查组通报,绿捷通过与多家招标代理机构勾连,由中间人运作,找“陪标公司”围标,最终非法中标86个校园餐项目。
博主进一步解释了“围标”机制:
理论上,一个校园餐项目公开招标时,所有具备资质的餐饮公司都应有机会参与竞争。但在绿捷的项目中,只有绿捷与其“傀儡公司”参与,恰巧刚好满足“三家投标”的最低要求;而正常情况下,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应至少有几十家公司具备资质。
那么为什么没有其他餐饮企业参与竞争?博主排除了“实力不够”、“不愿挣钱”等不合理解释后指出:唯一合理解释是:行业内普遍知道项目已被内定给绿捷,其他公司投标只会自取其辱。
因此,绿捷不需要击败竞争者,只需要找几家“陪跑公司”走过场。
博主将问题直指核心:如果不查清在86个项目中“把绿捷内定为中标者”的权力来源,仅追责企业本身,治标不治本。问题的关键不在企业端,而在更隐蔽的权力链条。“难道是体育老师、保洁阿姨,还是学校校长有这种能量?”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