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求助帖收到大量朋友支招,每个都很真诚、专业。
比如陈言linkc-chen(小红书9.8w关注)dontbesilent(去年20w关注增长)。
还有多位上万关注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还有热心推友,帮我做账号诊断,给了不少中肯建议。
基于推友的经验分享,我让AI写了一篇汇总文章。
分享给想做小红书的朋友。
---
小红书增长方法论:一些真正有用的经验
看完大家的实战经验。
我发现我对小红书的理解其实是错的。
我以为小红书是个内容平台?不是。
它是个社区。
这个定位,决定了所有做内容的底层逻辑。
去年小红书涨粉超过20万的博主,全平台总共781个。
(dontbesilent是其中一个,后续简称Don哥)
他分享了一些可复制的方法论。
理解平台的算法逻辑
小红书的算法思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平台不想捧出超级大V。
小红书想要的理想状态:
宁要10000个5千粉的专业博主,也不要1000个5万粉的。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靠"人设"涨粉的路径在这里不太通。
小红书在算法层面就在弱化博主的存在感,它要的是用户和内容的精准匹配。
所以公众号和 X 的"先涨粉再变现"的逻辑,在小红书很难走通。
用户真正的内容需求
有位朋友的总结,我觉得很到位:
小红书用户对内容有三个核心需求——
- 看起来是"真的"
- 看起来"有用"
- 看起来"我也行"
内容要为用户构建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给大家一些希望。
至于用户会不会真的去实践?
实际上大部分人止步于点赞收藏。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在看到内容的那一刻,觉得"这个有用,我能做到"。
这就是小红书内容的底层逻辑。
起号的标准流程
很多人卡在起号这一步。
这里有一个被验证过的方法:
前三天,用大字报测试账号
大字报就是小红书app自带的图文模板,输入文字直接生成封面的那种。
具体操作:
1. 在细分领域找三个大字报(近期低粉爆文)
2. 参考70%,修改30%
3. 投薯条(最便宜的即可)
4. 连续三天,一天一条,总共三条
这个动作的目的:确保账号正常,能进推荐池。
除非设备或IP被封过号,否则这个方法基本能让账号激活。
起号后的关键决策
避免开蓝V和开店
原因是:
这两个操作会让账号进入商家流量池或电商流量池。
内容会被推给"想买东西的人",而不是"对内容感兴趣的人"。
如果需要卖货,开橱窗分销就够了。
如果需要认证,认证个人专业号即可,不要认证企业蓝V。
明确目标:要什么
这是最重要的一课。
到底想要曝光量、粉丝量,还是变现?
这三个目标,大部分时候是相互矛盾的。
- 最容易火的内容是舆论热点,但看完不会有人关注
- 最容易涨粉的是免费分享,但很难实现付费转化
根据大家的经验,在99%的情况下,流量越大越不赚钱,粉丝量越大越不赚钱。
只有在1%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曝光、粉丝、收入三点交叉。
所以需要先想清楚: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决定了接下来的所有策略。
找对标,学细节
明确目标后,找一个对标账号。
什么样的对标?
然后观察学习:
- 他们的标题使用什么情绪
- 正文加几个tag
- emoji的使用频次
- 封面是以图为主还是字为主
- 字体颜色、是否有衬线
- 头像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 简介写几行、每行末尾是否加句号
做个小红书有必要这么细致吗?
确实有必要。
Don哥说,他实际操作中比上面描述的要细致1000倍。
他会观察同行在视频里怎么喝水,甚至设计了5种不同的喝水方式用于短视频拍摄。
要理解算法和用户心理
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不是在操纵用户。
但换个角度想:只要在平台上发内容,本质上都是在尝试理解算法、理解用户需求。
只是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而已。
涨粉的两种路径
第一种:内容价值认可
这在技术赛道特别难。
除非做高质量连载教程,但这种形式在小红书不太成立——用户没有追更的耐心。
第二种:利益激励
比如关注送资料、送模板、送工具。
这个方法确实有效。
有位6万粉的X有分享,他0-1万粉主要靠"三连送资源"。
但问题是,平台正在围堵这条路,空间越来越小。
还有涨粉最快的方法:“抽奖”,但小红书已经基本堵死了这条路。
那怎么办?
核心方法:制造议题
不是单纯输出内容,而是制造议题。
因为小红书定位自己是"社区",不是"平台"。
社区的核心是讨论、互动、话题。
抖音说自己是"平台",微信说自己是"生活方式",但小红书明确说自己是"社区"。
这个定位决定了:要做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引发讨论。
(终于知道,为什么小红书那么多提问帖和引战帖了)
内容策略:量、质、巧
### 以量取胜
有位X友的做法很聪明:
别人一天讲一个知识点,他就一篇把100个知识点全讲了。
别人周更,就日更。
持续投喂给平台,快速找到既适合自己、也符合平台口味的内容形式。
但这有个前提: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创作系统。
具体方法:
领域必须垂直。
不垂直,流量分配就不精准,再好的内容也推不到对的人面前。
把创作流程化。
建立标准动作:
① 建立选题库(职场→效率→工具→Mac/Chrome/iPad,这么拆就是100+篇)
② 标准化流程(选题→大纲→资料→AI协作→润色→发布)
③ 形成惯性,减少每次的决策成本
用工具提效。
Notion截图、Obsidian主题都是不错的选择。
排版好看,但别让排版限制内容。
以质取胜
质量不是指内容多深刻,而是:
创意角度
从不同角度切入。
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视觉呈现
封面统一化,让账号看起来专业。
有博主分享说,见过用户因为排版干净而关注的案例。
小红书用户很看重第一印象。
以巧取胜
标题要共鸣
"家人们""谁懂啊"这类表达,虽然俗套常见,但确实有效。
内容要简单
一眼看懂。
小红书知识区和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这里的用户更需要简单直接的内容。
话题标签有技巧
不选流量最高的,选字数较多的长尾话题标签。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抢到新话题的首发位置,流量会有明显提升。
有位朋友分享:他当初是唯一在讲Gemini Chrome的人,搜索那个话题全是他的内容,流量直接起飞。
如果涨粉遇到困难
几个自查问题:
- 内容是不是"一次性价值"?看完就完了,没有长期关注的理由?
- 定位够不够精准?还是什么都发,导致平台不知道该推给谁?
- 有没有明确告诉用户"关注后能持续获得什么"?
- 封面统一吗?账号主页看起来专业吗?
- 有没有用专栏功能把内容分类?
这些都是细节,但细节决定了用户是否会点关注。
几个核心认知
很多人做小红书,想的是"要涨粉"。
而小红书的逻辑是:先提供价值,平台才会给流量。
而且这个价值,不是我觉得有价值,而是用户觉得有价值。
看起来“真实”、“有用”、“我也能做到”。
还有一点:保持固定频次,盯着话题发。
小红书是个社区,社区需要持续的参与感。
不能今天发一篇,下个月再发一篇。
要让平台知道,这是个活跃的、持续输出的创作者。
总结一下
小红书不是内容平台,是社区。要做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制造议题、引发讨论。
涨粉确实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到:
- 用大字报测试账号,确保进推荐池
- 垂直定位,避免开蓝V和开店
- 想清楚要曝光、粉丝还是变现
- 找对标,学习到细节层面
- 持续更新,内容简单有用
- 视觉专业,抓住话题红利
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完全可行的。
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把涨粉当目标,把提供价值当目标。
粉丝是结果,不是目的。
但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能让这个过程更高效。
以上是我整理的大家的实战经验,希望对正在做小红书的朋友有所帮助。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