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挡不住的欧洲电商潮:SHEIN在巴黎首家实体店遭抗议
11月5日,巴黎市中心的BHV百货外,气氛截然分裂。一边是提前数小时排队、等待开业的顾客;另一边,是举着标语抗议的环保主义者和儿童保护团体。现场布满警车和隔离栏杆,警方严阵以待。这场对立的中心,是中国电商巨头 SHEIN 在法国的首家常设实体店,也是其全球首家常驻线下门店。
BHV百货为吸引人潮推出极具噱头的促销活动:在SHEIN专区消费的金额将100%返还为购物券。然而马路另一边的抗议声此起彼伏——他们谴责SHEIN以“剥削与污染”为代价扩张,要求法国政府限制“超快时尚”。BHV集团负责人梅尔兰在现场回应媒体提问时否认问题,甚至反问记者:“你总是提问,却从不提出解决方案。”
但在巴黎之外,抵制浪潮迅速蔓延。法国政府官员、议员及监管机构接连表态,批评SHEIN的商业模式破坏本地产业与市场公平。住房与城市部长文森特·让布伦(Vincent Jeanbrun)直言,在巴黎市中心为SHEIN开店是“战略错误”,称该企业“得益于社会和生态倾销”——即在缺乏劳工保障与环保约束的生产地压低成本,却将利润输出海外。
同日下午,法国政府临时封锁SHEIN网站,要求其“证明所有内容符合法国与欧盟法规”后方可恢复访问。此前,经济部长罗兰·莱斯居(Roland Lescure)已多次警告将采取监管行动。法国议会也有议员呼吁重新评估低价包裹(150欧元以下)免税政策,认为这为SHEIN、Temu等跨境电商提供了“结构性价格优势”,扭曲竞争秩序。
与此同时,法国警方接到南部仓库举报,称在SHEIN包裹中发现疑似“未成年女性性玩偶”,引发公众震惊。多位议员也披露,平台可自由购买指虎、弯刀等受限武器。监管机构正调查其产品来源与内容审核机制。
SHEIN的监管危机并非首次。法国消费者协会UFC-Que Choisir近期抽检显示,SHEIN与Temu销售的商品中 69%不符合欧盟标准,逾半数存在安全风险:饰品中镉含量超标8500倍,儿童玩具甲醛含量超标五倍,多款充电器存在触电与起火隐患。消费者普遍认为,SHEIN的“低价神话”建立在对安全、质量与监管成本的外包之上。
9月,法国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CNIL)因SHEIN违规收集用户数据并追踪广告行为,对其罚款1.5亿欧元。SHEIN虽称将上诉,指责处罚“带有政治动机”,但在欧洲,其“数据滥用”与“环保破坏”的形象已根深蒂固。
法国舆论几乎一致认为,SHEIN的崛起揭示了一个矛盾:消费者对低价的依赖,与国家保护本地产业的焦虑之间的冲突。法国纺织行业联盟与欧盟纺织联合会近期联合呼吁,要求欧盟制定“超快时尚”监管法案,对不符环保与供应链透明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下架与征税。
尽管批评不断,SHEIN与Temu等中国平台在欧洲的增长却依然迅猛。仅2024年,就有 4.6亿件低价包裹 进入欧盟市场,其中九成来自中国。法国政府为此在今年宣布,对每件跨境包裹征收“处理费”以补偿监管与物流成本,但订单量仍持续上升——低价依旧是消费者最强的购买理由。
SHEIN的扩张正好与法国本土时尚业的衰退重叠。通货膨胀削弱家庭收入,传统品牌利润被挤压、门店关停、就业岗位流失。政府担心城市商业中心空洞化、失业扩大,因此在政治上必须回应这种“舶来冲击”。城市部长称SHEIN开店“危险”,不仅反映政策立场,更是民粹化的防御性表态。
SHEIN的模式被法国学者称为“去本地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在中国,销售在欧洲,利润流向境外,而本地只留下废弃物与失业。与亚马逊不同,SHEIN几乎不缴纳法国税收,也不创造稳定岗位。批评者认为,法国消费者节省的几欧元,最终以牺牲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为代价。
这种矛盾也折射出中国产业转型的困境: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努力塑造高端品牌,从电动车到智能手机,从文创盲盒到奢侈品代工;另一方面,“SHEIN式成功”却强化了“低价中国”的刻板印象。巴黎的抗议既是对快时尚的反弹,也是对中国制造形象的一次集体质询。
SHEIN的巴黎门店开业,或许只是一个商业事件,却折射出当代全球化的政治裂缝:
当消费者习惯于点击购买“更便宜”的商品时,他们也在无形中参与了一场关于 谁为代价买单、谁在制定规则、谁掌握未来 的全球博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