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电车,你想到特斯拉。
提到加密货币,你想到比特币。
提到Meme币,你想到狗狗币。
为什么是这些名字?
因为它们在你心智里,占据了那个位置。
这就是《定位》这本书讲的事:
占据一个位置,你就不用跟所有人竞争。
很多人觉得定位与自己无关。
但实际上,无论工作、创业,还是个人发展,我们都需要定位。
就拿我来说。
我在推特上写书评,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结果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模仿。
有朋友甚至把我的文章,拆成AI提示词批量生产。
一开始我有点焦虑。
后来想通了,大家都是为了提供优质内容,没有高下之分。
但问题来了:在无数的信息中,我该占据什么位置?
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空间?
带着困惑,我重读《定位》,两个案例给了我答案。
先说泰诺的例子。
它出世的时候,阿司匹林是镇痛药的老大。
泰诺怎么办?
它没说自己效果多好,而是说:
“为千百万不应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着想。
如果您的胃容易不舒服,如果您有胃溃疡,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应该请教一下医生。”
“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引起哮喘或过敏反应,造成胃肠道隐性微量出血。”
“幸好还有泰诺……”
你看,泰诺没说“我比阿司匹林好”,而是重新定位了阿司匹林——指出它有副作用,不适合所有人。
结果?
泰诺成了镇痛药第一品牌。
它不用跟阿司匹林正面竞争“谁止痛更好”,而是找到了“对某些人来说阿司匹林不适合”这个空间。
再说七喜。
当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了软饮料市场三分之二。
七喜作为小品牌,怎么办?
它没说自己配方多特别、口味多好,就说了三个字:“非可乐”。
销量从8770万涨到1.9亿,成了世界第三大软饮料。
我第一次读时觉得,这不就是个广告词吗,有什么了不起。
这次重读,我停下来想:为什么“非可乐”这么管用?
因为可口可乐在消费者心智里已经牢牢占据了“可乐”这个位置。
如果七喜说“我的可乐更好喝”,那就是跟可口可乐正面竞争,根本没机会赢。
七喜做的是:开辟另一个位置——你不想喝可乐的时候,喝我。
这样一来,七喜就不用跟可口可乐竞争了。
看完这两个案例,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不要跟领导者正面竞争,要么重新定位它(泰诺),要么开辟新位置(七喜)。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比如你要发个Meme币。
狗狗币已经占据了“第一Meme币”的位置。
你不能说“我比狗狗币好”,那是正面竞争,你赢不了。
你可以问:能不能开辟一个新位置?
狗狗币用的是柴犬,PEPE就用了完全不同的文化IP——悲伤蛙(Pepe the Frog)。
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用跟狗狗币竞争了。
再比如找工作。
面试时,不是说“我比其他候选人强”——那是正面竞争,面试官不一定信。
而是问:我能在面试官心智里占什么位置?
别人都是“全栈工程师”,你可以是“深度专精前端的人”。
别人都强调技术,你可以是“懂技术也懂业务的人”。
再比如做自媒体。
大号已经占据了“全面、深度、专业”。
你说“我也很全面”,那是正面竞争,你没机会。
你可以是“只讲一个垂直领域的”,或者“用最简单的话讲复杂概念的”。
回到我自己。
我一开始想的是:怎么证明我写得比AI好?
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寻求正面竞争。
我跟AI比“谁写得更好”,我赢不了,也没必要赢。
我该问的是:我要在读者心智里占什么位置?
想了想,我的答案是:远方来信,不是书评。
书评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有什么价值,哪些观点值得注意。
它追求全面、准确、有见地。
来信不一样。
来信是用我自己的经验,展现书的某个角度,引发你的思考。
它不追求全面,而是真实。
我遇到了什么困惑,为什么重读这本书,书里哪个观点击中了我,我想通了什么。
前者是产品,后者是人。
我不用跟“专业书评”竞争谁更全面。
我有自己的位置。
AI工具我当然会用,帮我整理资料、检查逻辑、优化表达。
就像摄影师会用自动对焦、自动测光一样。
工具越强大,会用工具的人价值反而越清晰。
因为工具是工具,知道“拍什么、为什么拍”的那个人才是关键。
真正的战场不在产品,在目标受众的脑子里。
七喜是“非可乐”。
我是“远方来信,不是书评”。
不是说这样就比别人好。
而是这样我能做、也愿意做。
幸运的话,或许大家也喜欢。
这就是我的定位。
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带来启发。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