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登上《Nature》:攻克140年化学难题,或大幅降低抗癌药成本
笔者注:最近国内高校在Nature都爆表了呀。。。这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个星期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夏衡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Direct deaminativ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N-nitroamines”。
论文链接:https://t.co/oXWBUvodox
这项研究解决了困扰有机合成领域超过140年的核心难题,被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作为审稿人之一,辉瑞制药高级研发总监Scott Bagley称其为“true tour de force(真正的杰作)”。。。
破解百年化学瓶颈
一个世纪以来,化学家们在将芳香胺结构转化为其他功能性化合物时,几乎都依赖通过“重氮盐”中间体的反应路径。
然而,这一传统路线不仅反应步骤繁琐、收率低、纯化成本高,更由于重氮盐极不稳定、易爆炸,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化生产安全与规模。
张夏衡团队提出了一种以N-硝胺为媒介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策略。该方法能够在温和条件下,直接将惰性的芳香C–N键一步转化为C–X、C–O、C–N、C–C等多种化学键,反应安全、高效且可放大至公斤级生产,为有机合成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这一方法不仅从根本上摒弃了高危中间体“重氮盐”,还在安全性、成本与效率方面实现多重突破。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进展,将为多个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
或将颠覆抗癌药合成成本结构
张夏衡团队测试了170余种化学底物,包括传统方法极难转化的复杂分子,如间位氨基吡啶、多氮杂环及多种药物分子,转化成功率达到46%至83%。
更具代表性的是,研究团队把好几步反应放在一个锅里一次性做完。比如,他们用三步一锅法高效合成了一种抗炎药“依托考昔”,成功将原本复杂的多步反应路线极大简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在千克级规模下收率高达90%,显示出强大的工业可行性。
业内人士指出,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多种重磅药物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仿制药工艺中,包括PARP抑制剂,BTK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从而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使高端抗癌药更易被患者负担。
距离“诺奖级成果”还有多远?
纵观诺贝尔化学奖历史,Heck、Negishi、Suzuki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获奖)与List、MacMillan的不对称有机催化(2021年获奖)均经历了20至40年的时间验证。。。
张夏衡团队的成果同样具备原创性强、应用广泛、潜力深远等关键特征,但仍需未来数年到十数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验证与引用。。。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从方法学创新到实际应用,张夏衡团队的这项研究为全球化学与制药产业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基础化学领域的原创能力,也为“让高科技抗癌药更亲民”带来了现实希望。。。
张夏衡团队
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评论:
https://t.co/BePAV8VtoF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