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ey 宝玉老师这话题我也有想分享的。这周刚参与校招,面试了十几个硕士生,作为面试官,感触特别深。
从企业角度看,我们看重的核心经验,几乎都来自实习。学校的理论顶多算个敲门砖,我们真正花时间细问的,全是实打实的工程问题:对业务的理解、框架和中间件的运用、异常处理,以及最重要的——出了问题,你到底怎么定位?
当然,面试中也遇到了非常优秀的候选人。他们不光工程实践扎实,思考和表达也都很到位。
但这也恰恰暴露了更深的问题:这些优秀毕业生的突出能力,很明显主要依赖于个人的自学、领悟和天赋,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这就让「平庸」和「优秀」之间的差距变得特别大。
很多学生,你一看就知道他动手能力不差,确实干了活。可一让他总结项目亮点,就卡壳了,抓不住重点。你再一深挖,就发现他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进一步的思考。他知道自己做了A、B、C,但对背后的「为什么」知之甚少:
- 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对业务的理解)
- 为什么选这个技术方案,而不是别的?(设计的权衡)
- 你做的这个功能,在整个系统里处于什么位置?(全局观)
- 万一线上出错了,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下手排查?(问题定位能力)
这就暴露出一个培养上的脱节。现在的情况是:
- 学校:教基础理论(科学)。
- 实习:给工程实践(工程)。
- 缺失的环:个人的思考、总结和表达能力。
很多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完成实习,缺乏把做过转化为「学会」的能力,最终表达和总结出来的都是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当然也可以理解,大部分学生实习也就三四个月,中间还有很多业务、学习和培训等事务,真正投入开发也不会从很核心的需求入手,况且这些软技能的缺失在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上也很常见。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教育,除了要补上「工程实践」课,更要引导学生去重视这些「软技能」——也就是你如何从做过的事情里提炼思考,又如何清晰地把这些思考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