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觉得设计“不好看”?一份摆脱“系统束缚”的视觉设计实战指南
这个时代,对产品设计师有个常见的误解:好像“产品思维”、“用户体验”才是“上等功夫”,至于“视觉设计”——也就是把界面做得好不好看——反倒成了次要的,甚至是“有手就行”的活儿。
但真的是这样吗?
你看看那些我们最喜欢的、设计驱动的产品:爱彼迎 (Airbnb)、多邻国 (Duolingo)、Stripe。它们在视觉、工艺和“质感”上的投入,简直肉眼可见。
原文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视觉设计不仅重要,而且非常难。
更难的是,在一个“万物皆可系统化”(到处都是现成的设计系统和组件库)的世界里,你可能根本没机会“练习”这项手艺。你每天的工作可能就是从库里拖拽现成的“按钮”和“卡片”,像是在“拼乐高”而不是在“搞创作”。
那么,手艺生疏了,怎么练回来?作者给了一套非常务实的“健身计划”。
第一步:别急着“练”,先“学”——打好地基
在开始疯狂“撸铁”之前,你得先搞懂人体的“肌肉构造”。设计也一样。
作者提醒我们,必须先扎扎实实地理解视觉设计的四大金刚:字体排印 (Typography)、色彩 (Color)、视觉层级 (Hierarchy) 和布局间距 (Layout & Spacing)。
这些是基本功,但光懂理论还不够,你得看“高手”是怎么用的。
1. 研究“官方语言”
• 什么意思?就是去扒苹果的《人机界面指南》(HIG) 和谷歌的 Material 3 (M3)。这就像是两个最大的“操作系统”平台方给你划下的“游戏规则”。
• 别只看它们长啥样,要研究它们为什么这么规定。它们的色彩系统是怎么定义的?字体系统呢?一个弹窗 (Modal) 和一个全屏页面,分别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2. 研究“各家打法”
• 看懂了苹果和谷歌的“官方教材”,你还得看其他公司是怎么在规则内“跳舞”的。
• 作者推荐了一个很棒的资源叫 The Component Gallery(组件画廊),你可以去看看那些顶尖公司(比如 Spotify、GitHub 等)的“设计系统”。
• 实战技巧来了: 下次你准备自己动手画一个“按钮”或“表单”时,先别急。去这个网站上搜搜,看看别人家的设计系统里包含了哪几种按钮?它们为什么这么设计?—— 这能帮你从“画页面”的思维,转向“造系统”的思维。
3. 读“实战手册”,而不是“理论大部头”
• 作者提到,他自己刚入行时,全靠试错,花了好几年才开窍。但我们现在很幸运,有很多“实战手册”能帮你走捷径。
• 他推荐了像《Practical UI》或《Refactoring UI》这样的书。这些书的特点不是讲高深的理论,而是用“before/after”的对比,直接告诉你:“这样设计不好,那样设计才对”。(比如“这里间距太挤了”、“那个阴影太脏了”)。这能帮你快速识别并修正自己的坏习惯。
第二步:刻意练习——锻炼“设计肌肉”
理论学再多,不动手也白搭。视觉设计和弹钢琴、学游泳一样,是需要“肌肉记忆”的。
而建立肌肉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原文提到的:临摹。
这是全文最核心、最“笨”但也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有意识的重复(临摹)来建立直觉。
刚开始,你很可能会犯各种低级错误:对不齐、间距不统一、颜色搭配很奇怪。没关系,这是必经之路。
作者给出了一个超级具体的方法:
• 去处: 找一个设计灵感库(原文推荐 Mobbin, Appshots 等)。
• 找啥: 找一个你喜欢的、成熟的产品(比如 Airbnb 的预订流程)。
• 干嘛: 把截图拖进 Figma 里,然后从零开始,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把它“复刻”出来。
• 关键: 在复刻时,要时刻留意:他们这里用了多大的间距?为什么这个标题比那个标题大?这个投影是怎么调的?这个界面为什么让人感觉“很透气”?
这事儿不用天天做,但作者建议每周至少练一次。这能强迫你跳出自己“想当然”的习惯,去真正吸收别人的优秀范式。
第三步:突破瓶颈——“复盘”与“跨界”
当你临摹了一段时间,基本功扎实了,就容易遇到新瓶颈:感觉自己只会“抄”了,或者在日常工作中,还是被公司的设计系统框得死死的。
作者提供了两个“破局”的办法:
1. “旧作翻新” (Remix)
• 这个方法很聪明。把你 3-6 个月前做的设计稿翻出来,用你现在学到的新知识(比如更统一的间距、更合理的色彩)去重新修改它。
• 这既是对你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一个强迫你“正视”自己过去错误的机会。当你能清楚地指出自己半年前哪里做得不对时,你就真的进步了。
2. 刻意“不务正业” (Add Variety)
• 这是最难、但也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是一个全职设计师,你日常的工作很可能就是在一个固定的产品和设计系统里“打转”。久而久之,你的风格和思路都会被“焊死”。
• 怎么办?你必须在工作之外,主动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产品和风格。
• 作者说,他认识的许多视觉顶尖的设计师,都是通过做私活 (Freelancing) 练出来的——因为私活逼着你什么都得做(B 端的、C 端的、严肃的、活泼的……)。
•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私活。你可以:
* 做一个“概念设计”(比如重新设计你最讨厌的某个 App)。
* 参加一个线上的“设计挑战”(Design Challenge)。
* 自己从 0 到 1 虚构一个产品。
• 关键在于,这件事必须和你的日常工作完全不同,它能让你探索那些在工作中没机会尝试的风格(比如极简主义 vs. 内容密集型,插画风 vs. 摄影风)。
总结:你的“视觉设计健身计划”
你看,提升视觉设计根本没有什么玄学,它就是一门“手艺活”,手艺活就得“练”。
最后,作者帮我们把这一切浓缩成了一个可执行的“训练计划”:
• 每天(5-10分钟): 刷刷灵感网站(比如 Mobbin),不是看热闹,是“消化”趋势。顺便读一条《Practical UI》里的实战技巧。
• 每周(1-2小时): 找一个 App 流程,在 Figma 里完整地临摹一遍。搞懂它的布局、间距和细节。
• 每三周(半天): 搞点“新花样”。做一个和你日常工作无关的设计挑战或概念稿。
• 每三个月(半天): “旧作翻新”。把你之前的设计稿拿出来,狠狠地修改一遍。
坚持下去,你就能真正把“视觉设计”这块肌肉,重新练得结实、漂亮。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