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就错了。现在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是另有一项无可替代的用途。
全球海军发展到如今,各国都把海洋力量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航空母舰。这庞然大物可不是一般的船。
它不仅是战时的空中堡垒,能起降战斗机,还能当移动的指挥中心,简直就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小城市。
所以,每个拥有航母的国家都把它当作“眼珠子”一样保护。每次出航,周围都簇拥着一群驱逐舰、护卫舰,就怕出点闪失。
航母上的工作人员也多,动辄上千人,从飞行员到厨师,从工程师到医生,大家各司其职,才能让这艘几万吨的钢铁巨兽正常运转。
但有趣的是,这么先进的现代化装备上,总能看到猫的身影。其实这习惯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早在几百年前的帆船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船上养猫,真的是出于生存需要。
最早船上养猫,就是被老鼠逼的。
当时的船大多是木头造的,老鼠啃起木头来像啃饼干似的,一不留神就能把船板咬出洞。
海上航行时间长,船上潮湿阴暗的角落又多,特别是货舱和厨房,简直是老鼠的天堂。
它们不仅搞破坏、偷吃粮食,更可怕的是老鼠身上带病,像鼠疫这种传染病在海上可是要命的。
古代医疗条件差,一旦爆发瘟疫,一整船人都可能葬身大海。
船员们想尽办法消灭老鼠,捕鼠夹、毒药都试过,但效果有限,有时还会误伤自己人。
后来有人发现,猫天生会抓老鼠,带上船之后,老鼠立刻少了。
于是这一习惯迅速流传开来,无论商船还是军舰,出海总爱带上一两只猫。
不过时代变了。如今的航母全是钢铁结构,密封性极好,卫生管理严格,老鼠根本混不进去。
那为什么现在还要在航母上养猫?
因为这些猫现在干的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当船员的“心理医生”。
船员常年漂在海上,一出航就是几个月,见不着陆地,也见不着家人,整天面对的不是机器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心理压力非常大。
猫这种动物性情温和、通人性,船员休息时摸摸它、逗逗它,心情就能轻松许多。
就连以“硬汉”著称的俄罗斯,核潜艇出海都带猫,可见无论多强悍的战士,在大海上也需要陪伴。
其实这种传统能延续下来,不光因为猫能抓老鼠或解闷,更因为它成了海军文化的一部分。
过去水手把猫当吉祥物,认为它能带来好运。现在虽然科学发达了,但这种传统反而更显人情味。
航母空间虽大,但活动范围有限,船员每天面对的都是仪表盘和雷达屏幕,生活单调。
有只猫在,生活就多了点“烟火气”。
它可能蹲在飞行甲板上晒太阳,或在各个舱室里巡游。船员休息时抱一抱、说说话,这种陪伴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至于航母上的猫,可比普通家猫“待遇”讲究多了。
它们是有“编制”的,不是随便哪只猫都能上船。要登记、打疫苗,还有专人喂养和清洁。
伙食标准不低,有专门的猫粮储备,偶尔还能吃到新鲜鱼肉。
船员们轮流照顾它们,视为真正的战友。
这些猫在船上行走自如,想去哪就去哪,没天敌、没压力,堪称航母上最悠闲的“居民”。
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它们的重要性。
科学家发现,长期在封闭环境工作的人容易情绪低落甚至抑郁,而动物的陪伴能有效缓解压力。
美国海军的报告也指出,舰上养动物能提升士气、减少人事流动,这可是有数据支撑的。
比如在长期部署期间,有猫的舰艇上,船员请病假的比例明显更低,工作效率也更高。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
二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许多军舰都带着猫,这些猫不仅抓老鼠,还成为士兵的精神寄托。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姆”猫,它先后待过三艘军舰,见证了整个战争过程。
如今的航母更先进了,但人的情感需求并没有改变,甚至更突出。
现代战争讲究科技和效率,但人不是机器,依然需要情感宣泄的出口。
猫的存在,让冷冰冰的军舰多了几分“家的味道”。
从木帆船到核动力航母,猫在舰上的角色一直在变化,却从未被淘汰。
这说明,无论科技多先进,人的情感永远是第一位的。
航母再强大,也得靠人来操作;而人若心情舒畅,效率才最高。
所以,各国海军虽然不大张旗鼓地说,但私下里都默默延续着这个传统。
如今航母上的猫,生活可比过去幸福多了。
它们有自己的睡篮、定期兽医检查,有的甚至还有“身份牌”。
这些猫似乎也明白自己的使命,总在船员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航母上养猫,看似小事,却意义深远。
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如今的心理支持,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一直在为海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